2007/01/06

消文(2007/01/06)

2007/01/06初版;2014/03/08修訂(重編版面,增訂藏文,移除超連結)2018/01/03三版(藏文改採泰式分散對齊,並嵌入ཏྲེ་ཧོར།四家注)


論之本文——p. 02109


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,其意樂者,謂應安住,《海慧問經》所說五想。


p. 02111


tib.p. 02903


གསུམ་པ། བསམ་པ་དང་སྦྱོར་བ་ཇི་ལྟ་བུས་བཤད་པ་ལ། བསམ་པ་ནི། བློ་གྲོས་རྒྱ་མཚོས་ཞུས་པ་ལས་གསུངས་པའི་འདུ་ཤེས་ལྔ་བཞག་སྟེ།


tib.p. 02904


消文紀錄——


這段本文依下列標點符號方式理解:


以何意樂、加行而說中,其意樂者,謂應安住《海慧問經》所說五想。


以何意樂、加行而說中:以何意樂加行而說為說法軌理科文中之第三項,依例作為本章節之標題,開示說法者所安立的意樂是什麼,以及說法前的準備工作。以下分別闡釋意樂與加行,各以其意樂者與其加行者p. 02112)為段落之首。


其意樂者:關於意樂方面。消文者按,關於指說法者的心態方面。意樂,請參考消文(2006/05/04)


謂應安住海慧問經所說五想:也就是說,應該依照《海慧問經》所闡釋的五種方式觀想。安住,請參考消文(2006/11/03)海慧問經,根據英文版廣論,其梵文為सागर मति परिपृच्छा सूत्र (Sāgara-mati-paripṛcchā-sūtra),經查《梵漢大辭典》(p.1051)譯作《海意菩薩所問經》,收於大正藏第十三冊編號400,經名作《佛說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》,略稱《海意經》,有《海意菩薩所問經》、《海意菩薩法門經》、《淨印法門經》等別稱。另有大正藏第十三冊編號397《大方等大集經》中之卷八至卷十一〈海慧菩薩品第五〉。此經在漢譯《廣論》中作《海慧問經》或《海慧請問經》。消文者按,廣論這段本文引自卷十一〈海慧菩薩品第五之四〉。


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——


這段本文闡釋講說軌理當中的第三項:以何意樂加行而說。這當中的意樂,就是指說法者說法時的心態,或者說應有的心理準備。宗大師開示應該依照《海慧問經》所說的五種方式觀想之。


前一則 下一則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