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/10/07初版;2014/02/16修訂(重編版面,增訂藏文,並配合藏文段落,合併消文_20061008,移除超連結);2017/09/29三版(藏文改採泰式分散對齊,此段無ཏྲེ་ཧོར། 版四家注)
論之本文——p. 01603
復次應如〈菩薩地〉說,須以五想聽聞正法。謂佛出世極罕難遇,其法亦然,由稀貴故,作珍寶想。
p. 01604
tib.p. 02116
།གཞན་ཡང་། ངས་རྒྱས་འབྱུང་བ་བརྒྱ་ལམ་ན་ཡིན་ཞིང་དེའི་ཆོས་ཀྱང་དེ་དང་འདྲ་བས་དཀོན་པའི་དོན་གྱི་རིན་པོ་ཆེའི་འདུ་ཤེས་དང་།
tib.p. 02117
消文紀錄——
復次:請參考消文(2006/07/22)。
應如……說:應該像……所說的(去做);應該照著……所說的(去做)。
〈菩薩地〉:指《瑜伽師地論》〈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〉,從卷三十五至卷五十。本論這段本文引自【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四〈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〉】:「若諸菩薩欲聽法時作五種想。應從善友聽聞正法。一作寶想。難得義故。二作眼想。能得廣大俱生妙慧。因性義故。三作明想。已得廣大俱生慧眼。於一切種如實所知。等照義故。四作大果勝功德想。能得涅槃及三菩提無上妙迹。因性義故。五作無罪大適悅想。於現法中未得涅槃及三菩提。於法如實簡擇止觀無罪大樂。因性義故。」
須以:必須抱持(某種意念)。
五想:五種觀想,即如上述卷四十四引文有寶想、眼想、明想、大果勝功德想、無罪大適悅想。在接下來的本文中,宗大師將一一介紹,惟云作珍寶想、作眼目想、作光明想、作大勝利想、以及作無罪想。
聽聞正法:聽聞佛法。
謂:說,在這裡指〈菩薩地〉有提到。
佛出世:佛陀出現在世界上。經論常說三世諸佛,指的是過去、現在、和未來有很多佛出現,但同一時間內一個世界只有一佛,而十方世界同時各有一佛,如此成為現在多佛說的基礎。
極罕難遇:非常稀罕而且不容易遇到。前面所言諸佛,都要經歷三阿僧祇、百大劫,甚或四阿僧祇、百大劫的時間修行才能成佛,所以說極罕難遇。
其法亦然:佛法也是極罕難遇。因為佛法是佛陀所宣說的法,既然佛陀出現在世界是非常稀罕而且不容易遇到,那麼佛陀所宣說的法當然也是極罕難遇。
由稀貴故:因為稀有自然珍貴的緣故。
作珍寶想:(所以聽聞正法時)要觀想為珍貴的寶物。
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——
宗大師在前一段本文裡告誡我們應當決心發起勝解,現在又再度開示我們必須依照《瑜伽師地論》〈本地分菩薩地第十五初持瑜伽處供養親近無量品第十六〉所說的五種觀想聽聞佛法。首先提到,佛陀出現在世界上非常稀罕而且不容易遇到,佛法當然也是這樣,所以就顯得非常稀有而珍貴。聽聞佛法的時候,應該如此觀想為珍貴的寶物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