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/05/28初版;2013/04/12修訂;2014/01/20三版(增訂藏文廣論,移除超連結);2017/06/26四版(藏文改採泰式分散對齊,並嵌入ཏྲེ་ཧོར།版四家注)
論之本文——p. 00611
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,謂聖靜命及蓮華生,建聖教軌。
p. 00612
tib. p. 00912
ཇགཉིས་པ་ཚངས་སྤྱོད་དང་བསླབ་པ་གསུམ་ལ་གནོད་པ་བསལ་བ་ནི། སྤྱིར་ན་གངས་རིའི་ཁྲོད་དུ་བསྟན་པ་སྔ་དར་ལ་དཔལ་ལྡན་ཞི་བ་འཚོ་ཇསྟེ་མཁན་པོ་བོདྷི་སཏྭ་དང་པདྨ་སམྦྷ་བ་བསྟེ་པདྨ་འབྱུང་གནས་ཀྱིས་བསྟན་པའི་སྲོལ་བཙུགས་པ་ལ།
tib. p. 00914
消文紀錄——
總之:總而言之。一般的用法,「總之」後面會跟著逗號稍做停頓。
雪山:在國語辭典中,總共有四座山脈別名或本名叫做雪山,所以,使用時必須應地制宜。本論中凡是提到雪山或雪域,指的就是「喜馬拉雅山」山脈地區,其最高峰,也是世界第一高峰,為聖母峰,不過,近年來,多已採用藏族所稱之「珠穆朗峰」。
聚中:本論譯者在此之前,分別採用聚字譯過兩地名如次第聚落、能飛聚落,我認為譯者是把人口集中的「城市」用以聚字稱呼。根據國語辭典解釋,聚,村落。《史記》卷一〈五帝本紀〉:「一年而所居成聚,二年成邑。」張守節‧正義:「聚,謂村落也。」所以,聚中,直譯為「村落中」。那麼,雪山聚中就是「西藏地區」的意思。
前弘:讀《阿底峽尊者傳》的時候,在附錄(p.91)讀到過「後弘期佛教」,如該頁最後兩行:【此論是阿底峽思想的精華,總攝顯密教義,備具深廣兩派師資教授,以調心為主,達到成就佛果的圓滿次第,對西藏後弘期佛教影響甚巨。】但是尊者傳裡並沒有為我們介紹後弘期佛教的定義,更沒有提到前弘期。這個問題可以到《至尊宗喀巴大師傳》找答案。根據此傳之注釋(由於參考資料為網路資源,無法參照頁數):前弘期是指自藏王松讚干布至藏王惹巴巾卒年間,佛教在西藏昌盛的一段時間。後弘期有三種說法:一是指布孜‧仁欽殊以西元973年宋太祖開寶六年為後弘期之始年;二是指仲敦巴以西元978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為後弘期之始年;三是指密法以仁欽桑布譯師以後為後弘期。.要注明一下,我所說的大師傳不是法尊法師譯的那本《宗喀巴大師傳》。
聖教:如前所釋,見消文(2006/01/29)。
謂:此字前面已經出現過多次,可是我覺得語法上它是配合接下來由然字開頭的本文。換句話說,我把它視為以下的句型結構:謂……然……。現代口語就成了:話說……是……,可是……。
聖:本論到目前為止,聖字都是隨聖教出現。現在這個聖字是與勝那蘭陀的勝字同義,通用。而且此聖字由接下來的靜命及蓮華生共用,也就是應該以聖靜命及聖蓮華生來認知。
靜命:梵名 शान्तरक्षित (śāntarakṣita) ,藏名ཞི་བ་འཚོ།,音譯為「希瓦錯」。關於靜命,從《阿底峽尊者傳》計可查得靜命派(p.12)、靜命論師(p.21/p.90)、靜命菩薩(p.37)。若拿本文比對尊者傳(p.37):【……次五傳至持松得讚王,延請靜命菩薩、蓮花生大師等大善巧者一百餘人,廣譯顯密經論,度出家眾,建立桑耶等諸大寺院,所有梵本盡存桑耶。……】,我認為消文宜採靜命菩薩。
及:和。
蓮華生:梵名 पद्मसम्भव (padma-sambhava) ,習稱蓮花生大士。
建聖教軌:建立了佛法儀軌。
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——
簡單地說,西藏地區的前弘期佛教儀軌是由靜命菩薩和蓮花生大師建立起來的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